5月30日,吴谢宇弑母案二审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落槌,维持原判。
(资料图)
这意味着,在近乎两年的求生挣扎中,吴谢宇愿望落空,他27岁的生命正式进入倒计时。
从弑母到二审判决,时间走过7年11个月又两天。从案发现场晋安区桂山路到福建高院鼓楼区北环路,这短短的6公里,是吴谢宇由生到死的生命之路。
二审判决之前,戴着镣铐的吴谢宇分别给舅舅,以及那些被他诈骗的亲友,写了超过5万字的亲笔信。在这些信件当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成长、父亲病逝、作案弑母、诈骗亲友及归案后的心路历程,从吴谢宇缜密的逻辑和富有文学性的文字中,能够让人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天资聪颖的高智商孩子,如果他的人生轨迹没有跑偏,人生必将绽放出炫丽夺目的光彩。
然而,生活中最残酷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如果”。
吴谢宇一封封的亲笔信,表面上看是心灵救赎的悔恨书,但实际上,却是掩盖在悔恨面具下的强大求生欲。
在二审判决中,我注意到“毫无认罪、悔罪之意”的八字表述。
谈到作案动机时,吴谢宇说,在爸爸去世之后,他看到妈妈生活状态很差,认为妈妈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就想让妈妈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吴谢宇说,他察觉妈妈内心也有想自杀的念头,他一度还想约着妈妈一起回埋葬爸爸的地方,一起“陪爸爸”。
言外之意,他的弑母行为,非但不是出于恨,而是出于爱,是在帮助痛苦的妈妈“解脱”。他甚至还拿美国电影《迷雾》中的情节,表达自己的绝望和无助,认为死才是爱妈妈的最好的方式。他把自己对妈妈的伤害,怪罪于影视和小说作品的影响,在解释为什么要把妈妈冷冻起来的时候,他说那样妈妈就可以成为睡美人,永远不会腐烂。
吴谢宇用编织的虚幻世界,来达到为自己诡辩的目的,这一招儿确实很高明,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进他的陷阱中。
但实际上,吴谢宇真正的动机是因为憎恨母亲对自己的束缚,他在读大学的时候染上了一些坏习惯,花钱大手大脚,鞭长莫及的母亲有时免不了要唠叨几句,对吴谢宇的要求也不是有求必应。
从2010年父亲去世,到2015年弑母,在这长达5年的时间里,吴母早已从丧夫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加之吴谢宇后来被保送北大,她实际上对生活越来越充满希望和信心,并非吴谢宇所说的“彻底失去生活的意义”。
退一万万步讲,即便吴谢宇真的要帮母亲“解脱”,以他的智商,完全可以用“没有丝毫痛苦”的方式来解决,为什么要用哑铃杠这种极具损害性的器物呢?而且还是连续猛击。你说要让妈妈成为像白雪公主一样的睡美人,可为什么要连续的猛烈击打面部,以至于把母亲搞的面目全非呢?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吴谢宇真的是为了妈妈好,那么在他弑母之后,肯定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他要么随母亲而去,要么主动自首,一刻钟都不想留在这个世界上,心中只求快快“速死”。
可吴谢宇作案后是怎么做的呢?他用妈妈的手机和语气,编造陪同自己出国交流学习的谎言,以需要生活费、学费、财力证明等理由,骗取了多位亲友共计144万元的钱财,并开始大肆挥霍。为了逃避抓捕,吴谢宇买了十几张假身份证,用于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是在帮妈妈解决吗?这分明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畅快。
在一审庭审现场,吴谢宇曾数次痛哭流涕,他说“我从小就知道,世界上没有比我妈妈更好的妈妈”。
我相信,这句话是出自他的真心实意。
我同样也相信,沉眠地下的吴母,此时此刻比任何人都希望吴谢宇被宽恕。
无数孩子心中的妈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只是,在很多时候,妈妈的爱无处安放。更准确的说,如何避免让妈妈浓浓的爱灼伤孩子。
在吴谢宇一案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这是原生家庭问题酿成的悲剧。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应用到家庭教育当中,也非常贴切。
孩子智商有高低,成绩有好坏,性格千差万别,没有哪一个家长能够定义孩子的好坏,因为在绝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总是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在你眼中别人家的好孩子,可能一无是处,而你那个不争气的孩子,可能就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人生在世,所有痛苦的根源,无不是期望值发生了扭曲。
吴谢宇从小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当其他孩子都在为中考寝食难安的时候,他却为只考了个“福州第二”深感郁闷,当别人高山仰之膜拜北大的时候,他却躺着进去了。
学业至此,已是志得圆满。但吴谢宇仍然感到漠然和不知所措,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把门槛给一步步拔高了。
真正的竞争只属于精英,平庸的人其实并不那么卷。
吴谢宇的悲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14岁失去父亲后,没有及时做好心理干预。
前段时间,我和一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朋友聊天,她和我谈起一个刚刚救助过的孩子。
这个孩子上高一,家里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哥哥,去年秋天的时候,在城里打工的父亲突然遭遇车祸,父亲去世后,这个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在春季开学后有了很强的厌学情绪,开始变得抑郁,而且还出现了一次割腕,老师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调整一下。
无奈之下,妈妈找到朋友帮忙。朋友和妈妈单独聊了不到半个小时,就从妈妈的哭泣中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问题出在妈妈身上。妈妈在丈夫去世之后,整天以泪洗面,孩子节假日一回到家,妈妈就哭个不停,孩子几乎是伴着妈妈的哭声进门,然后在妈妈的哭声中返校。
孩子和爸爸关系非常好,本身也非常痛苦,加之学习的任务又重,他在学校的压力就已经非常大了。家,本该是让他感到温暖和抚慰的港湾,可当妈妈的却只顾着宣泄自己的情绪,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朋友让妈妈立即从悲伤中走出来,必须坚强起来,哪怕是装也要装得坚强和快乐,平时多和孩子到外面转转,一起做家务,一起帮妈妈干活。然后每周到朋友工作室两次,朋友带着他堆沙盘做模具,聊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男子汉的责任等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孩子就走出了失去父亲的阴影,能够正常上学了。
吴谢宇父亲的早逝,无疑是他心理成长期的一个关键拐点。
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吴谢宇其鸣可哀,罪不可恕。
审判的逻辑很简单,但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却悠远深长,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