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千亩的榆垡镇智慧能源低碳生态园,320个大棚分布在南区和北区,是北京郊区目前最大集中连片大棚。
3月22日,在大兴区榆垡镇求贤村东的智慧能源低碳生态园里,樱桃番茄已经结出红色的果实,成熟的羊肚菌正在晾晒即将进行烘干处理。记者了解到该园区是大兴区榆垡镇的综合智慧能源乡村振兴示范项目,3月底前,园区320个传统大棚将完成智慧化改造,后续将发展西瓜、哈密瓜、番茄、羊肚菌等多品类订单农业。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大棚的间隙设置了光伏设备,预计光伏设备每年的总发电量可达到811万度,可节约标准煤2000多吨,减少60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不久后,这座将能源和设施农业高效结合的园区,将正式对外开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22日,北京榆垡综合智慧能源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这里曾经是一片杂草丛生、破旧不堪的荒废大棚,如今经过改造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工信部等五部门公布的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光伏设备与大棚结合技术领先全国
占地千亩的榆垡镇智慧能源低碳生态园,320个大棚分布在南区和北区,是北京郊区目前最大集中连片大棚。一年前,这片地区的大棚还是已经淘汰的第三代大棚,棚顶破损严重,保温墙皮脱落,棚内长满了杂草,完全不能进行农业生产。
中电投新农创(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祥玉向记者介绍,园区利用大棚间隙建设光伏设备,既可以实现发电,也不耽误农业种植,形成了一种能源与设施农业高效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此外,通过智慧化改造升级大棚,将用电成本降了下来,预计到3月底,所有的大棚将完成棚膜更换、保温墙加固、棉被增设等改造提升工作。
光伏智慧农业系统的光伏面板架设在温室大棚之间,通过旋转、追踪等高科技新能源设备的植入,真正做到无污染、零排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了解到,园区建设的光伏设备,分为匀光型光伏设备和追光型光伏设备。目前,匀光型光伏设备有20座,相比传统光伏系统,匀光型光伏设备穿插采用压槽玻璃,增加了光照的面积,不影响大棚植物采光;追光型光伏设备有60座,通过采用跟踪支架设置八种追踪模式,可根据大棚植物的用光需求,调节光伏板方向,特别是在冬季,可实现反向追踪,满足大棚植物生长的光照需求。
“这两种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经过后续的使用检验,将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使用。”孟祥玉向记者介绍,2022年9月30日,园区一期低压并网,3月底,园区高压也将全部并网。从初步推算来看,一个大棚一年可以节约用电成本1万元,整个园区可以节约用电100万元。园区以新型光伏农场模式为切入点,结合光电农场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信息化、产业化、新能源化融合发展,这个项目也是北京市唯一入选工信部等五部门公布的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
闲置大棚智慧化改造四季蔬菜不断档
记者在园区大棚看到,改造后的大棚后墙保温层采用了先进的保温材料,在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0摄氏度的情况下,可减少60%的加温降温措施的投入。大棚内还设置了补光灯,可以在连续阴天的时候,及时对植物进行补光。此外,大棚内设置了自动卷帘机、放风机、二氧化碳发生器和水肥一体化系统,极大地提升了种植效率。
番茄温室大棚内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时投放到显示屏上。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原来一个人只能管理一个大棚,现在一个人可以管理五个大棚。”孟祥玉表示,园区的天枢一号综合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测电站发电情况,以及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可进行集中监测、管理大棚光伏发电运行状况,并用于园区日常办公管理,实现能源总体集成和智慧化管理,提高整体能效15%-20%。
在智慧化大棚里,种植技术农人郑见旭用手中的手机,一键控制了大棚的通风口。郑见旭深有体会,“比传统的大棚,智慧化大棚提高了蔬菜种植效率,并且还降低了成本。”
在秋冬茬、冬春茬,跟踪型光伏农业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种植周期和光照需求自动遮挡大棚,实现植物光照需求和光伏发电的高效融合。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目前,园区内已经种植了20个大棚的西瓜和哈密瓜。三月底时,园区将种植40个大棚的西瓜,后续园区还将种植60个棚的羊肚菌和10个棚的全品类蔬菜,届时可以实现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档。
大棚内,色泽鲜亮、小巧玲珑的西瓜挂满枝头,菜农穿梭在藤架间劳作。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建成后,园区2万平米的联动温室育苗区,每年可育苗300万株,除了满足园区种苗需求,还将供应北京及其他区域。园区对面的育苗基地已经完成初步规划,建成后200亩育苗基地,年育苗量可达到3000万株,预计年底或明年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