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北京颁发。记者获悉,来自安徽的7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4名获奖者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资料图)
安徽共有7人获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自2017年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该奖项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该奖项主要表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社会服务等相关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2023年是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评选之年,共评选表彰7个先进集体、277名先进个人(含26名奖章个人)。
记者获悉,此次评选中,来自中国科大的4位教授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其中,封东来院士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成为此次26名奖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来自安徽的专家学者。同时,中国科大的叶向东院士、杨金龙院士、周荣斌教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除了中国科大的4位教授,此次评选中,还有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授梁樑,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宛晓春以及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方明3位来自安徽的专家学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中国科大获奖者皆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此次获奖的4名科大教授分别是在量子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过重要成果的专家学者。
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的封东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封东来院士长期从事复杂量子材料及其微结构的实验研究,在揭示超导机理和观测拓扑材料新奇性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成果。
他的相关工作多次被国际主要学术杂志评述和报道,并因“阐明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在铁基超导体的体材料和界面超导研究中的贡献”当选为APS凝聚态物理部会士,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亚太物理学会联盟杨振宁奖等众多奖项。
叶向东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数学中拓扑动力系统、遍历理论及其在组合数论中应用的研究,与合作者在动力系统的结构定理、多重遍历平均的收敛、熵的理论、动力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它们在组合数论中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到了一系列深刻的结果。
杨金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应用量子化学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模拟、表面单分子量子行为的表征与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800余篇。
周荣斌教授长期研究“危险信号”感应和无菌性炎症发生机制,揭示了危险感应受体NLRP3的关键活化和调控机制,发现免疫系统感应“危险信号”的若干新受体和应答新机制,推动以新视角认识无菌性炎症。此外,他还研制了一批靶向危险感应受体的抑制剂并实现成果转化,为2型糖尿病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路径。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